了解是欣赏的预备,欣赏是了解的成熟

2018年08月28日 15:27  朱光潜    111    收藏


编者按

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《谈美》中说:“了解是欣赏的预备,欣赏是了解的成熟。”这一理念也渗透在朱先生的翻译作品中,在译著《歌德谈话录》的《译后记》中,为了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这本谈话录,理解歌德,朱先生特意撰文对歌德的思想,歌德时代的德国文化背景,《歌德谈话录》选、译、注的标准等,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明,这也反映了老一辈学人的治学态度与专业造诣。这期推送,我们一起来看,关于歌德的文艺观,朱先生是怎样说的。


朱光潜先生论歌德的文艺观

 文/朱光潜

 (标题为编辑编加,正文略有删节)


歌德的文艺观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:文艺须从客观现实出发。爱克曼初到魏玛第一年(一八二三年),歌德就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向他进行了多次恳切的忠告,劝他不要学席勒那样从抽象理念出发,而要先抓住亲身经历的具体个别客观现实事物的特征。特别是在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的谈话里,他说:


“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,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,你不会缺乏作诗的动因。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,也就是说,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,又提供诗的材料。一个特殊的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,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。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,来自现实生活,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。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。


“……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作诗的动机,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,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;但是据此来熔铸成一个优美的、生气灌注的整体,这却是诗人的事了。”


歌德与席勒


德文的“诗人”(Dichter)指一般文学创作者,不限于诗歌作者。这段引文除强调文艺应从客观现实出发这个基础原则之外,还提出了两个要点:


首先是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。一个特殊具体事物经过诗人的处理就带有普通性,普遍性就是事物的特征或本质。歌德经常强调“特征”这个概念。他在编辑他和席勒的通信集时曾写出一段感想:“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,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,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。”他还指出这就是席勒和他自己的分别所在,席勒从“一般”出发,创作出来的是寓意诗,其中“特殊”只是用来作为“一般”的一种例证;而他自己的诗作是从“特殊”入手,在“特殊”中显出“一般”,他认为这种程序才“符合诗的本质”。



一八二五年六月十一日他对爱克曼也说,“诗人应该抓住特殊,如果其中有些健康的因素,他就会从这特殊中表现出一般。”这“一般”就是普遍性,也就是“特征”或本质。在“特殊中表现出一般”这个原则后来经过黑格尔发挥,在马克思、恩格斯著作里,就发展成为“典型”的基本理论。马克思写信给拉萨尔说:“这样,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,而我认为,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。”这里强调的也正是歌德所指出的分别。



其次是文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。歌德认为诗人的任务是根据自然“来熔铸成一个优美的、生气灌注的整体”(即艺术作品),所以文艺对自然不应无所剪裁和熔铸,流于自然主义。歌德在一八二七年四月十八日谈话里说得最透辟。他根据对鲁本斯一幅貌似违反自然的风景画的分析,得出如下结论:


“艺术家对自然有着双重关系:他既是自然的主宰,又是自然的奴隶。他是自然的奴隶,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,才能使人理解;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,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,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。”



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。首先是经过诗人对自然材料加工而“熔铸成一个优美的、生气灌注的整体”,这是生糙的自然原来所没有的,所以歌德有时把艺术作品称为“第二自然”。其次,更重要的是诗人须有“较高的意旨,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”,这就戳穿了“为文艺而文艺”的荒谬观点。我们说文艺应为政治服务,歌德反对这一点,他说的“较高的意旨”当然只能指诗人的理想,即他要从特殊中显出的一般、世界观和人生观。


他还说,“艺术应该是自然事物的道德的表现”,要求艺术所处理的自然“在道德上使人喜爱”。因此,他经常强调诗人和艺术家应具有伟大的、健全的人格和魄力,认为近代文艺的通病在软弱,其根源在于作家缺乏伟大的人格(一八三一年二月十三日谈话)。由此可见,艺术不但要反映客观现实,而且要反映作者的主观世界或内心生活,这二者还必须融会统一起来,成为“优美的、生气灌注的整体”。歌德在上引一八二七年四月十八日的一段谈话之后又说:


“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。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,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。



这种“心智”正是作者内心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。他具有这种心智,才关心到“较高的意旨”,才能使艺术成为“自然事物的道德的表现”。歌德所说的“道德的”指人与人的伦理关系,实际上还是“政治”范围里的事,但他所了解的“政治”是狭义的,即官僚政客们所干的勾当,因此他鄙视“政治”而重视“道德”,这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相当普遍的倾向。


根据他的道德观点,他要求美与善的统一,主张文艺所表现的应该限于健全的、光明的、对人类有益的东西,反对写消极的、软弱的、阴暗的方面,他反对雨果,就因为雨果爱写社会中的丑恶现象。这就抹杀了揭露性文艺推动变革的积极作用,对于资产阶级社会来说,就是歪曲现实,粉饰太平。不过他侧重健全、刚强、能鼓舞人心、振奋精神的文艺这个基本主张却是值得赞扬的。



朱光潜(1897—1986),笔名孟实,安徽桐城人,著名美学家、文艺理论家、教育家、翻译家,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。著有《诗论》《谈美》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等,译有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》《歌德谈话录》等。



《歌德谈话录》

[德]约翰·彼得·爱克曼 辑录

朱光潜 译

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&雅众文化 联合出版